一尊佛像,高一丈六尺,每天晚上都放出光芒,照耀殿堂。后来佛像自己移动到万山,吸引四方人士都来瞻仰礼拜。僧人又把佛像迁回寺院。道安觉得心愿已满足,大事已了,对弟子们说:“我就是今天晚上死了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
前秦宣昭帝苻坚派人送来一尊外国金箔倚像,有七尺高,还有金坐像、结珠弥勒像、金缕绣像、织成像各一个。每逢有法事时,道安就把这些佛像罗列出来,布置幢幡,珠佩迭晖,烟华乱发。使得前来礼拜的信徒们莫不肃然起敬。
有一尊外国铜像,制作的形状古怪,当时的人们对它并不看重。道安却说:“这尊佛像的造形极佳,只是发髻的形状不对称。”就让弟子们将发髻回炉,重新冶造,随即佛像光焰焕炳,照耀佛堂。仔细看看佛像的发髻,发现有一颗舍利,众人都非常惭愧而叹服。
道安说:“既然佛像灵异,就不要再回炉冶造了。”当时目睹此事的人都说道安和尚早就知道有舍利,故意用这个方法出示于众人。
当时在襄阳有个叫习凿齿的人,口舌锋利,远近知名。他早就听说过道安的大名,曾写信给道安问好,他说:“法师品德高尚,操行正直,既慈悲天下,又严格戒法,僧侣和百姓都得到法师的荫护。自佛教传来我国四百余年,虽有很多信奉者,但象法师这样任当洪范,化洽幽深,得到众多僧人思慕的大师还是不多见的。降甘露于丰草,植檀香于江边,如来之教,复崇于今日;率波溢漾,重荡于一代啊!”
待道安和尚来到襄阳,习凿齿立即前去拜访。宾主坐定后,习凿齿自称:“四海习凿齿。”
道安回道:“弥天释道安。”当时的人们都认为这是很有名的答话。习凿齿后来又来时带来十枚梨子,正值众僧人正在吃饭,习凿齿随手剖分,一人一瓣,不差分毫。名士郗超派人送来米千斛,并附一封长信,深致问候。道安回信说:“捐米更觉有待之为烦。”
习凿齿给谢安写信说:“我在这里见到释道安,他决非一般法师,有徒众数百人,斋讲不倦。他没有什么变化之术,却可以惑常人的耳目;他没有什么重大的权威和势力,却可以整群小之参差。师徒肃肃,自爱、自尊、自重,洋洋济济,这种情况是我从来都没有见过的。道安法师博学多闻,世上的各种典籍,几乎被他读遍,甚至阴阳术数,他也能通晓,致于佛家经文,他更是游刃有余。他的功力与高僧法兰、法道相似。只恨您不能和我一起来见道安,道安也常常说起想跟您谈一谈。”道安被当世的名士贤人所推重,都是这一类的事情。
道安在襄樊、沔州一带住了十五年,每年都多次讲说《放光般若经》,从没有过废缺。东晋孝武帝非常钦佩道安的德行,派使者前往问候,并下诏书,嘉奖道安的学识功迹,道德风范。还给与道安王公的待遇。前秦宣昭帝苻坚也是早就听说过道安的大名,常常说:“襄阳有个高僧道安,是个非凡的人物,我想让他到我们这边来,让他辅佐朕。”
随后苻坚派长子苻丕领兵攻占了襄阳,将道安和朱序等人都送到长安。苻坚对仆射权翼说:“我派出十万之师攻取襄阳,只是为了得到一个半人。”权翼问:“为了得到谁?”苻坚说:“安公一个人,习凿齿算半个。”待他们到长安后,住在五重寺,僧众有数千人。道安在这里弘大佛法,教化民众。
当初,魏晋的僧人都是依师父的姓为姓,所以姓名各不相同,道安高僧认为就佛门弟子来说,尊莫过于释迦牟尼,就以释氏为姓。
后来道安得到一本书,名叫《增一阿含》,书中说:“江河流入大海,就没有江河了;无论任何人,一入佛门,皆称释种。”与道安的看法完全相同,由此成为永远固定的方式。
释道安还广泛猎涉佛经以外的书籍,还写得一手好文章。在长安,凡是写诗作赋的读书人,都依附在道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