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8章 回到长福镇,处处是记忆(2 / 3)

”李建国揉着太阳穴,“先协调司法部门争取轻判,再督促宵哥家属赔偿,另外,那片违建区域确实影响交通,得想办法......”

“不用想了。”周志高推开门走进来,会议室瞬间鸦雀无声。

李建国猛地站起来,椅子在地面划出刺耳的声响:“周书记!您怎么来了?”

简单寒暄后,周志高直奔主题:“带我去见房主。”

当他们来到医院时,受伤的老人正握着儿子从看守所寄来的信,信纸边缘被泪水洇出褶皱。

“周书记,”老人浑浊的眼睛突然亮起来,“我儿子从小懂事,要不是被逼急了......”

苏晴蹲在床边,轻轻握住老人颤抖的手,触到他掌心的老茧时,喉咙一阵发紧。

离开医院,周志高带着众人来到违建现场。

断墙下散落着破碎的青花瓷片,苏晴捡起一片,上面还绘着半朵牡丹。

“这是民国年间的老物件,”周志高用鞋尖拨了拨瓦砾,“房主说这房子是他爷爷用三担谷子换的地基,看来是真的。”

他转头看向李建国,“马上启动历史建筑抢救程序,这片区域暂停拆迁。”

当晚,周志高在镇政府招待所召开临时会议。

他翻开从档案室调来的老档案,泛黄的纸张上,1953年的土地登记册清晰记载着房主家的宅基地范围。

“你们看,”他指着档案上的红戳,“这片地早在土改时就确权了,后来换证时工作人员失误,才写成了耕地。”

李建国额头冒出冷汗:“这......是我们工作不细。”

“不是不细,是根本没把老百姓的事放在心上!”周志高少见地发了火,“如果你们提前查清楚历史档案,主动上门解决问题,会闹到今天这个地步?”

他缓和了语气,“建国,长福镇是我仕途起步的地方,我比谁都希望它好,但好不是靠拆房子、上项目,是靠人心。”

深夜,周志高独自来到长福镇的老槐树旁。

当年他在这里搭建了第一个“民意亭”,如今亭子还在,柱子上却多了些涂鸦。

他摸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借着手机光亮记录:“民意亭需翻新,增设24小时留言箱。

历史档案数字化迫在眉睫,基层干部需强化‘土地记忆’培训......”

第二天,周志高带着苏晴走访了全镇十五个自然村。

在养牛户张大伯家,他们蹲在牛棚里听老人讲土地流转的困惑。

以前是留守儿童的小敏家,苏晴帮孩子修补被风吹破的作业本,发现封面写着“爸爸去城里打工,我守着家里的三亩地,现在爸爸妈妈陪我长大。”

每到一处,周志高都要亲手接过老百姓递来的粗瓷碗,喝一口凉茶,听一段家长里短。

第三天清晨,镇政府门口突然聚集了上百位村民。

苏晴紧张地挡在周志高身前,却见人群自动让出一条路,几个老人捧着锦旗迎上来。

“周书记,您还记得我不?”当年第一个跟着他养鱼的王大哥红着眼圈,“要不是您带着我们挖鱼塘,我家闺女哪能考上大学!”

在众人簇拥下,周志高再次走进那片违建区域。

此刻,施工队正在给断墙加装防护栏,考古专家正在现场勘测。

房主老人被搀扶着站在废墟前,镇委书记李建国亲自递上修缮方案:“大爷,我们请了省里的专家,会尽量恢复房子的原貌。”

“以后这里会建成民俗博物馆,您要是愿意,还能来当讲解员。”

老人颤抖着接过图纸,突然对着周志高深深鞠躬。周志高连忙扶住他,望向不远处正在给村民发放土地确权新证的苏晴,阳光穿过她额前的汗珠,在睫毛上折射出细小的彩虹。他突然想起在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