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2章 好好学习为人之道将来何愁没有出头之日(2 / 3)

,四处为他申冤。他们不顾个人安危,收集证据,向朝廷上书,为王承远洗清冤屈。

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真相终于大白。王承远被无罪释放,并且得到了朝廷的重用。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以道德育人的决心。

晚年的王承远,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他将自己的余生都奉献给了道德教育事业。他修建了一座书院,邀请各地的学者前来讲学,传播道德文化。他还亲自撰写了许多关于道德教育的书籍,将自己的经验和思想记录下来,留给后人。

王承远的一生,是道德育人的一生,是高尚思想闪耀的一生。他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了人们学习的榜样。他的道德育人思想,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人前行的道路,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永恒的光辉。

在他的影响下,一代又一代的人传承着高尚的道德品质,将道德的力量融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王承远虽然已经离去,但他的精神却永远活在了人们的心中,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道德的完善,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德耀青史:张公传

大胤朝,风云变幻,世风渐趋浇薄,人心多被利欲蒙蔽。然在这混沌之世,却有一位奇人,姓张名明德,以道德育人,行高尚之事,如暗夜明灯,照亮一方天地。

张明德出身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深受儒家“仁义礼智信”思想的熏陶。他生得眉清目秀,气质儒雅,眼神中透着一种深邃的智慧与坚定的信念。及冠之后,他并未像其他士子那样一心求取功名,而是立志以道德教化世人,改变这日渐堕落的社会风气。

他在家乡开办了一所私塾,取名“德馨堂”。私塾的门槛并不高,无论是富贵人家的子弟,还是贫苦人家的孩子,只要有心向学,他都一视同仁,免费收留。每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私塾的屋顶上,张明德便已身着素衣,端坐在讲堂之上,等待着学生们的到来。

私塾里,有个叫李二的孩子,出身贫寒,父母皆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李二生性顽劣,起初对学习毫无兴趣,时常在课堂上捣乱。其他学生都对他避之不及,张明德却从未有过一丝嫌弃。他深知,每个孩子都有一颗纯真的心,只是被生活的困苦暂时蒙蔽了。

一日,李二又在课堂上偷偷玩耍,被张明德逮个正着。张明德并未发怒,而是轻轻走到他身边,微笑着说:“李二,你可知这课堂之上,所学皆是为人处世之道,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你若能静下心来学习,将来定能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李二抬起头,看着张明德那温和而坚定的眼神,心中竟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

从那以后,张明德开始格外关注李二。他发现李二虽然顽劣,但聪明伶俐,对很多事物都有着独特的见解。于是,他便根据李二的特点,因材施教。他给李二讲古人的仁义故事,带他到田间地头,让他体会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在张明德的悉心教导下,李二渐渐变了个人,开始勤奋学习,尊敬师长,与同学们的关系也变得融洽起来。

然而,张明德的道德育人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当时,社会上流行着一种功利之风,许多人都认为读书只是为了谋取官职,获取财富。对于张明德这种不图名利,只重道德教化的做法,不少人表示不解,甚至嘲笑他迂腐。

有一年,朝廷举行科举考试,许多学生都跃跃欲试,希望借此机会飞黄腾达。张明德的学生中,也有不少人动了心思。其中有个叫王贵的富家子弟,平日里仗着家中有钱,在私塾里横行霸道,对学习并不上心。但看到别人都去参加科举,他也坐不住了,便来找张明德,希望他能帮自己写一篇应试的文章。

张明德看着王贵那急功近利的模样,心中暗自叹息。他语重心长地对王贵说:“王贵啊,科举考试本是选拔人才之举,若你只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