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年幼心老的汗王(2 / 4)

光宗耀明 冬三十娘 4262 字 11天前

这勤政殿也就比一些平民大户家里的正堂好一点,无非是更大一些。

“只修了这么点暂时够用了。先去隔壁藩学院,那里是完整建好了的吧?”

“事关国计,那是自然。”

位于承德宫西南角的山麓,便是藩学院所在。

实用的含义,便是要有多用途。像这行宫正门里的“正宫”区域,除了一个勤政殿之外,其余建筑平日里便是藩学院教授们及理藩院北疆司承德署的官衙所在。

根据之前通辽会盟时的约定,受封的北疆各族平时都要派一个使者带着五个随从常驻于承德的理藩院承德署。

他们在这里,一是管束他们派遣来藩学院进学的族民,一是能在承德和大明进行更顺畅的联系。

至于边市那边的人,主要就只管边贸沟通,这承德署才是“外交”部门。

藩学院里面,有各族的权贵子弟,也有来学一些手艺的人。

朱常洛只不动声色地看。

到了大明进学,不管学的是什么,首先要守大明学校的规矩。这规矩其实涉及到方方面,衣食住行日常礼仪都有。

对他们来说当然是不适应的,但那都只是暂时。定居而规律的生活,更优渥的生活环境,都会对他们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朱常洛当然不担心他们学到了什么真本事。他深谙此道:来了大明,见过了更好的,纵然有些具备才干及民族情怀的人回去了,以北面各族现在落后的制度及规模更小的人口、更匮乏的资源,又能做些什么?

承德虽然只是北京城北面燕山之中的一个新城,但它将来会向北面释放的源源不断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他们若惯食牛羊肉,那就多采办一些。”朱常洛做出指示,“眼下虽然没太多闲余大匠能来授课,但初步打了些基础,学了汉话能说会道了,就可以再分小班去跟着大匠做学徒。不论何种手艺,不必藏私。”

林丹巴图尔的弟弟粆图就这么听着大明皇帝在这慷慨表示,最后是他们这些北疆各藩的权贵子弟一起觐见皇帝。

他们的身份不同,所在的班级也不同,学的内容更不同。

“将来你们或者是要回族内管事,或者将得重用与大明打交道。”朱常洛只勉励他们,“首要便是把汉文学好,再学诸多典章制度。汉人耕种,你们游牧渔猎,民情不同。但治理百姓,许多事还是相通的。汉人数千年的治国之道,你们学学并无坏处。能不能学成再触类旁通,看你们的天分与勤勉了。”

朱常洛指着杨守勤:“杨府令是状元公,是大明读书人之中最出类拔萃的那一批之一。公总司出身孔先师故里,也是泰昌元年进士。朕视你们一如朕之子民,不怕你们学到了本领,就怕你们不肯学。对大明更了解、对汉学更了解,将来也不至于轻易又成仇敌。”

在展示了武力,扬了军威之后,如今的做法全是阳谋。

大明就是更强、更先进。允许他们与大明放开了贸易,允许他们到大明学本领,这便是强者姿态。

而国与国的竞争,从来不只是某些人才的竞争,还包括资源、制度和组织能力。

大明或许会面对“敌人”更强的隐患,但这既是给大明内部蓄意营造的压力,又有以文化不断侵染外藩的好处。

利弊总相依。

何况,说是什么都能教,不藏私,当然不会真这么做。

至少最前沿的那些技艺、极具战略性的那些技艺,这里是没有的。

教会了怎么冶铁,难道就是教会怎么锻造比大明更先进的武器?

火药这些,那么危险,怎么可能在学校里教?

教的主要还是民生所需的一些技艺,要求的技术能力最基础的那些:譬如木工、烧制陶具、开采煤铁、简单冶炼和铸造铁器……

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