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又高又硬的只有大明(1 / 4)

光宗耀明 冬三十娘 4440 字 10天前

“父皇,这就是长城啊?”

泰昌二年七月才出生的皇长子如今还是幼童,这一次他被父亲抱着坐在马上,两只眼睛好奇又惊叹地看着古北口长城。

“不错,这就是长城。”朱常洛也抬头望着,“长城万里,这古北口长城已经修成了一千又五十多年。洪武十一年,太祖下旨加修了关城和门关。看,那里是铁门关,那里是水门关。隆庆年间又改了改,如今……”

五月的密云已经开始天热起来,但古北口一带却又不同。

此行悠哉,朱常洛带着儿子到了这段长城的望京楼上。此处是这一段长城的最高点,望京二字,顾名思义便是在此能远眺京城。

往南看了看,又往北看了看,朱常洛最后看着儿子:“如何?”

“当真是山河壮阔!”

得到严师教诲,朱由检说得像模像样。

朱常洛看了一眼张嗣修,这是他的功劳。

太子随御驾出巡,他的启蒙老师也一同陪伴。

“山河壮阔,人更要气壮山河!”朱常洛摸了摸他的脑袋,“都说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你是太子,轻易不能离京。这一路好好看看,除了看山河壮阔,也要看边民、外族!”

停顿了一下之后,他对张嗣修说道:“古北口雄关险峻,也有你父亲的功劳。”

张嗣修弯了弯腰:“那是家父为臣本分,远不及陛下威服万族、德化四海,这长城,以后都派不上用场了。”

“用场是一定有的。”朱常洛笑了起来,随后继续揉着儿子的头,“就算你将来有能耐,子子孙孙都有能耐,长城也永远有用场,它就是我华夏不说话的千年青史。倒是怕伱将来没有能耐,让北方外族又打过来了。那种用场,朕盼它用不上。”

朱由检的脸憋得通红,大声说道:“儿臣定不让它还要派上抵御外敌的用场!”

“好!父皇信你!”

朱常洛哈哈大笑,也不知是欢喜他有这志气,还是笑他稚子狂言。

李汝华、李三才、方从哲、孙承宗、解经傅五人默默看着皇帝和太子二人,脸上都含着笑容。

“走吧,天黑前还要过分水岭,到滦平。”

回到了御驾当中,护卫的是锦衣卫、勇卫营、天枢营和中军都督府左都督标兵营。

统帅有二:靖国公俞咨皋和西凉侯达云。将领也有二:提督勇卫营的忠贞伯秦良玉,提督天枢营的长白伯张神武。

此外,还有王之桢带着锦衣卫,提督外察事厂的骆思恭带着百人,另有七个进贤院遴选的文臣。

皇帝带着太子在古北口游览了一阵,护驾的队伍实则已经出了古北口。

这古北口的陆路铁门关狭窄至极,仅能容一车一马通行,但皇帝和太子,还有随行伴驾的妃嫔自不可能一路都骑马。大辂经山海关去沈阳,这边是其余马车经古北口的水门先运到长城北边。

等朱常洛和朱由检都上了车,守古北口的密云后卫恭送皇帝和太子出边墙,御驾开始行进。

承德府知府舒柏卿则只带着王珣和滦平县官员们等在十八盘外的山下。

一路上,骑在马上的文臣们缓缓而行,怀古叹今。

“路无斥堠惟看日,岭近云霄可摘星。”李三才感慨着,“这摘星楼十八盘,昔年又有多少宋使叹过燕云?”

李汝华嘴角含笑。

方从哲则低着头细细看着石板路上的车辙道:“徽钦二帝囚车北渡,赵宋昏君奸臣误国,燕云又岂是叹得回来的?自此出使契丹中京,却不曾见多少使臣怅恨叹惋,倒是一路寻幽访胜,‘朱桥柳映潭,忽见似江南’,可悲,可叹。”

李三才连连点头:“如今大明圣君在位,群臣一心,方有今日你我从容过此摘星岭,伴驾出塞召诸蛮来朝。这般胜景,当有诗文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