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绝不负功臣(2 / 4)

光宗耀明 冬三十娘 4633 字 11天前

藩在内的所有宗藩,都要趁这个机会好好改革了。

“这样不会让各藩都心惊胆颤?”朱常洛问了一句。

“先诏告天下,新封了楚王,这自然只是陛下秉公处断。昌明号分润仍给三藩,再召诸王入京面圣,各藩只会担心自己藩内又出什么问题,今年宗禄定不会短缺。旁支宗亲既然安定,只有诸位亲王心中忐忑,那却不需担心。何况,京营大军拉练出去了,还没回来呢。”

朱常洛想了想,笑着点了点头:“这倒是一场盛事。”

大明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年再没有过亲王入京面圣了,何况是所有亲王?

但朱常洛希望的宗藩改革,又需要当面沟通。

这么多亲王入京面圣,礼部的事又会很多。

礼部的事,又牵涉到太常大学士的人选。

第二天,沈一贯的儿子沈泰鸿也收到了父亲的信,于是恩科会试登榜之后先在翰林院通政学院学习的他不得不紧急地拜访着很多人,为了浙江的事。

而朝会上定了下来,明天又是关于太常大学士的正式廷推。

有能力角逐这个位置的,包括李戴、朱国祚,还有萧大亨、李廷机、叶向高、李三才。

温纯去担任枢密副使之后,李廷机补了他左都御史的位置。

李戴和朱国祚本就在进贤院,叶向高则是南京礼部尚书,萧大亨资望已经很重,李三才则是结交颇广。

但太常大学士这个位置还必须有足够的学问基础,如今又肩负着改革儒学的重任。

廷推结束,所推出的正选是萧大亨,陪选则有两个:叶向高、李戴。

燕朝之上,四相都在。

朱常洛看了廷推结果之后笑了笑:看来有不少人想把萧大亨选离南京,哪怕让他这个三甲出身的人来做文相也在所不惜。

又或者说,是朝堂上已经完全没有旧党魁首之后,他们只能捏着鼻子,不得不推出这个昔日的浙党大将出来。

朱常洛想了想之后就拿起朱笔来圈了一下,开口说道:“毕竟是太常大学士,还是要有才名学问。这三人之中,让叶向高来吧。”

朝臣虽可廷推正陪人选,最后决断的权力却只在皇帝。

四个人都思索着,知道萧大亨在南京继续做好就是最大的功劳。以他的年纪,恐怕无望更进一步了。而如今才四十多岁的叶向高,此后不知将在朝堂中枢多少年。

田乐和王锡爵心想,这只怕也是对叶向高泰昌元年时“出首”的犒劳。

他一个滑跪把自己摘了出去,作为一个实际上的“有过之人”,如今又得了皇帝的重用,那是使过了。

既然如此,自然只能坚决地贯彻皇帝的旨意。

刚好,文坛里的叶向高也是一个异类,他更推崇主题是歌功颂德的台阁体诗文。

太常大学士既然定了下来,朱常洛随后召了李戴和李廷机来。

“明年就是乙巳年了,按制该京察,各部官员为何没有建言奏请筹备京察?”

自从弘治年以后,两京官员都定下来六年一察,即便筹备阶段也有建言、咨访、奏劾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建言,就是官员们主动奏请开启京察筹备工作,而咨访也几乎同时展开,要向言官们下发对官员们进行评价的访单。

这个工作,应该是头一年就开始的,而不是等到京察正年。

面对皇帝的疑问,李戴先请罪,然后说道:“臣老迈,今年楚藩之乱前后事多……”

说了很多,一派不想再担这大任的意思。

京察不好搞,每次最终都会搞成党争,而且必定得罪一大批人。

李戴现在没能再进一步,进贤院太常大学士的人选又没确定,于是大家都默契地没有建言该京察了。

泰昌元年时,沈一贯等人曾经想拿京察作为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