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后的几天里,作为指挥中枢的节度府被构建起来,文天祥和陆秀夫等三十多名进士被充实到了节度府,谢枋得和甘谈等一百七十多名则大多分配到了营团旅各级参与后勤及文职工作。
此时的东卫,其实还只有两个团级建制,其他都还是营级,但随着各部陆陆续续集结到临安,除了一些执行特殊任务的营,东卫全军开始整编。
说是整编,但也不复杂,采用三三制,一连三排是一百零八人,再加连级管理层十二人,刚好一百二十人,三个连一营,加营部四十人,正好四百人。
这是已经存在的建制,只需要略作调整,然后三个营组成一团,加上团部两百人,共一千四百人,而团部包含一个宪兵排、一个警卫排、一个通讯排、一个勤务排。
三个团四千二百人,加上四百人的旅部,再配属一个特务营,恰好五千人。
最后一共整编出了六个旅,暂时不编成师,因为也没有这个必要,剩下的六千多人,则是留驻在平江与临安等地的十五个承担特殊任务的营。
番号也全部采取数字,第一旅的旅长是薛晋,二旅则是张钰,三旅是孙立,四旅汪政,五旅张世杰,六旅夏松。
除了薛晋,其他五个全是各地军中原本的中级军官,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又经过三个来月的教学加强,算是初步具备了指挥五千人的能力。
虽然基本都是临时空降担任指挥官,但他们的副职却是东卫‘老人’,各级军官又都在一起生活学习了三个月,因此并没有什么陌生感。
到了八月十一,临安城外还只是完成大体建设的海港码头提前投入使用。
马行司右军全体,加上东卫第一旅总共一万多人,全副武装,按着次序在码头列成方阵,准备登船。
百余艘征调而来的民船官船驻泊在海湾中,大部分都是一千料和两千料的海船,这也是此时最常规的海船,另外也有少部分三千料和五千料的。
宋代的造船工艺十分高超,设计制造船只时是按载重量为标准的,能装一石就是一料,五千料折合成后世标准大约是二百七十五吨,可载五六百人。
当然,军队不止有人,还有许多武器装备、后勤物资,需要的装载量更庞大了许多。
还没有完全修好的码头能用的栈桥有限,所以船只需按着十艘一个批次靠上栈桥,装载士兵以及各种装备。
港湾的外围,游弋着定海军的三十多艘战船,整个场面看起来肃穆森严,弥漫着一股铁血之气。
赵孟启并没有搞什么高调的出征仪式,但码头外围依旧围满了临安百姓,振臂欢呼着。
“真是稀罕啊,皇储亲征,这在咱们大宋可是从未有过吧……”
“我朝数百年来,武运愈发萎靡,能在有生之年见到有提振之望,真是死也瞑目了……”
“燕王殿下颇具太祖之风,肯定能一振颓势,复兴我汉人辉煌!”
“你说福建那些泥腿子好好的日子不过,造什么反嘛,现在好了,惹得朝廷震怒,居然把皇储都派出去了,这下看他们还能蹦跶几天。”
“就是啊,要说今年也算风调雨顺的,各地都传来夏粮丰收的喜讯,也没听说福建闹灾啊,他们为啥要造反?”
“多半是福建那里贪官太多,弄得民不聊生,不然咱平头百姓哪敢造反啊。”
“这帮该死的贪官,合该被剥皮抽筋,凌迟处死!”
百姓们议论纷纷,七嘴八舌难免歪楼,不过总得来说,都对燕王平叛比较有信心,毕竟几百年来,那么多次造反的,却没几个能折腾出浪花。
而且这次出征部队的军容,也让许多人感觉耳目一新。
“一万大军聚于方寸,却静默如铁,行动也是井然有序,可称铁军也。”
“啧啧,别看东